當代牙醫新知與科技這堂課,在傅立志主任的主持之下,我們邀請了與牙科醫學專業領域相關的各方權威來分享經驗與傳達知識。
說到國立成功大學口腔醫學研究所,大家都知道謝達斌教授。
謝教授外表看起來和一般人並沒有什麼不一樣,或許走在路上相遇並不會知道他是一位教授,但是卻是台灣牙醫界那麼特別並且那麼地重量的存在,因為成大口腔醫學研究所就是他一手創建出來的。
我總是在想,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特別傑出的人,我得到的答案是,因為他們在相同年齡層的人裡面卻已經開始做不一樣的事、有不一樣的想法。
因為這場演講有兩個小時,所以謝教授分享了他的求學過程以及現在的思維。很多人唸書只是為了追求一個成績,但卻有人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去解決問題,也許很多人在聽別人的生涯覺得很無趣,但是其實他講的是科技演變的歷史。
從大二因為做實驗室助理開始認識我們之後生化課本裡的DNA片段與限制酶、電泳跑洋菜膠、和寫國科會計畫;回想起來,我當年實驗課真的是一團亂,單純的認為跟牙科沒相關只想把數據跑出來就繳作業結束,卻有人是因為實驗室助理而每天與這個東西為伍而為了解決問題設計無數的實驗方法並且因為需要而細細地把生化課本與分生課本好好的念進腦袋瓜子裡。因為興趣與努力決定了遭遇,即使謝教授當年在台北榮總做rotate R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的PGY)也是沈浸在幫主治醫師們做研究發paper、參加野百合青年運動、準備出國。
另提到了回國之後為了不趕流行而開始粒腺體的研究,到後來組織了國內的奈米巨分子研究中心。講解了之前做了把奈米化處理的金包覆在奈米化的鐵裡面,去對癌細胞做了藥物實驗,發現了有藥商夢寐以求的傷害癌細胞卻不傷害正常細胞的藥物特性,進而做了許多的相關試驗,然後跟廠商的技術轉移或者是比如說藥物如何只有對Streptococcus mutans有傷害卻對其他口腔正常菌種沒有傷害的開發。
當你在偷懶的時候,確有一群人還是努力不懈的在貫徹自己的求知慾。
或許我們在細胞分子生物的領域涉獵不多,但是這堂課我們看到了巨人是如何形成,也理解了如何把牙科這個科學與職業作為一個興趣與志業:就是行善與新知。
很感謝傅立志主任主持這堂課並且邀請謝達斌教授來拓展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看到原來牙科的領域牽扯的層面是這麼的廣泛、知識的更新是那麼的迅速。
作者:牙醫學系碩二方志育同學
1.這一次講者是陽明牙醫系畢業的謝達斌醫師,謝醫師自陽明牙醫畢業後,取得哈佛口腔病理學博士,目前於成功大學擔任口腔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2.謝教授他的成長過程,包括高中就讀美術班的經驗,大學時在研究室工讀研究的經驗,在國際研討會受到哈佛學者的賞識,進而到美國留學。
3.謝教授在大學工讀時期,發揮創意,以當年Apple II電腦,加上他以電玩搖桿改造成的光學判讀器,設計出台灣第一台自動化電泳定序儀。
4.謝教授介紹了哈佛大學的學習環境,圖書館,以及與麻省理工學院如何合作甚至可以跨校選擇指導教授。
5.在成大任教時,利用成大工學院的優勢,研究領域拓展至奈米檢測,醫療電子,癌症分子生物學。
6.發現癌細胞的粒線體性質異於正常細胞,並探討粒線體的基因缺損如何影響粒線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7.謝教授表示,若有意願參與他的研究團隊,或對他的研究有興趣的,可再與他聯絡。